今天上午10時,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從廣州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遠赴太平洋,執行深海資源和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開展深海資源和大洋科學考察,是一項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學活動,對加強我國的國際地位,維護我國在國際海底權益,參與國際海底資源開發,增強我國資源戰略儲備,推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今年,“海洋六號”將執行兩個航次的任務,分別是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資源調查航次,及中國大洋第36科考航次。計劃出海時間200天,由五個航段組成。這將是“海洋六號”連續5年執行大洋科考任務以來,航時最長的一次。預計11月中旬返回廣州。
深海資源調查航次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由兩個航段組成。將在太平洋開展深海稀土等資源調查,為圈定深海資源成礦遠景區提供依據。航次將開展為期80天的海上調查工作。
中國大洋第36航次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具體分為三個航段。“海洋六號”船將赴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域,開展資源、環境、生物等調查。航次主要任務有3項: 一是開展西太平洋海山區富鈷結殼合同區的資源和環境調查評價;二是在太平洋國際海域開展海洋新資源調查,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三是開展相關科學研究。航次時間約120天。2014年,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國際海底富鈷結殼礦區勘探合同后,本航次將按要求履行這一國際合同義務。
此次遠洋科考活動,“海洋六號”將利用先進的調查設備,開展近底微地形地貌和淺地層測量、柱狀取樣(重力取樣或活塞取樣)、箱式取樣、多管取樣、海底攝像、溫鹽深測量、熱流測量、錨系觀測、多金屬結核拖網、多波束測量、重力測量、多道地震調查等調查。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級無人潛水器“海馬”號(ROV)將依托 “海洋六號”母船,首次赴西太平洋開展大洋科考。
航次實行臨時黨委領導下的首席科學家負責制。航次總首席科學家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擔任。此外,各航段首席科學家分別由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方蘭、盛堰、鄧希光擔任。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甲類一等船船長藍明華、孫雁鳴將分航段擔任“海洋六號”船長。
本航次,將有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長沙礦山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杭州宇控機電工程有限公司等參加。整個航次的參航人員約130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王研、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等領導專程赴廣州為“海洋六號”起航送行,并為科考隊授旗。